赶墨偶得:杨建文诗词书法
发布时间: 2012-02-02 11:51:02 作者: kind887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页码:11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544612692
条形码:978754461269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赶墨偶得:杨建文诗词书法》内容为:品读建文兄的诗歌,觉得有一种深邃的意境和思辨的理趣,颇具宋人诗风。但细味之下,又觉有所不同,这恐怕和建文兄诗中的现代意识有关。他的诗中,始终贯穿着天下为公、四海一家、愿国家昌盛的理念。如《公子碑》的“治水三过家门忘,九州同记公字碑”,赞颂“天下为公”的理念;《松潘夜语》之“四海游子一家语”,《大同夜梦》之“金鼓还朝笑大同”,《登嘉峪关城楼》之“春风迟迟关上过,岁岁平安福寿添”,则歌颂了今日四海一家、国家统一的社会局面。《访高邮》在回顾了高邮昔日的贫穷历史后,以“麻鸭声声唱天外”一句,由衷赞颂了当地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
编辑推荐 《赶墨偶得:杨建文诗词书法》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
序言 收到建文兄送来的《赶墨偶得一杨建文诗词书法》原创诗歌与墨宝,品读一遍,获益匪浅。初识建文兄,是在一次赴三清山考察的旅途中,我俩恰好坐在一起。也许是因为我在艺术院校工作的缘故,建文兄一路上都在和我谈论书法,而很少涉及社会上的所谓热点问题。第一感觉是建文兄具有率真执着的个性,随着和他的逐渐熟悉,慢慢知道了他是个痴迷艺术、性情洒脱之人。其为人古道热肠,淡泊名利。艺如其人,在他的诗作和书法中,也体现着一种坦荡的胸襟和恬淡的意境。
品读建文兄的诗歌,觉得有一种深邃的意境和思辨的理趣,颇具宋人诗风。但细味之下,又觉有所不同,这恐怕和建文兄诗中的现代意识有关。他的诗中,始终贯穿着天下为公、四海一家、愿国家昌盛的理念。如《公子碑》的“治水三过家门忘,九州同记公字碑”,赞颂“天下为公”的理念;《松潘夜语》之“四海游子一家语”,《大同夜梦》之“金鼓还朝笑大同”,《登嘉峪关城楼》之“春风迟迟关上过,岁岁平安福寿添”,则歌颂了今日四海一家、国家统一的社会局面。《访高邮》在回顾了高邮昔日的贫穷历史后,以“麻鸭声声唱天外”一句,由衷赞颂了当地人民今天的幸福生活。
建文兄的诗文中还表现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索,这也是较具现代意义的问题。早几十年,“人定胜天”、“征服自然”的口号曾屡有所闻,近十几年来虽然不再提这类口号,但牺牲环境而求发展的事情却仍有所闻。《尚湖曲》反映了对这一问题的思索:“难为秋山剑门远,进退依波还尚湖。”引伸出尊重自然的命题。《群海争锋》之“泉飞千尺难回首,冰封万固待化期”,则在沧海桑田的哲思中,反映出对自然是否永恒的思考。
还有一类诗,体现出一种高超的人生境界。《咏梅》诗云:“回眸小观人间事,世禄功名尘与土。”这恐怕也是建文兄的自我写照。《斑竹青青》云:“妃泪洗清空心节,虚心坦怀幽径通。”则歌颂了虚怀容物的君子之风。“兰本清淡性冰洁,自然香逸出尘沙”(《香逸脱尘》)则说出了生活的真谛在于平淡的道理。其他如《玄空》之“千年悬寺空空坐,冷眼尘埃关晋异”。
文摘 插图:
后记 现在我把近年来创作的诗词,以小楷的形式呈现给广大的读者。同时,应朋友之邀谈谈我个人对当前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理解与看法,以求与读者共鸣。
诗词和书法都是我国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艺术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艺术之生命,在于把握时代之脉动,唱出时代之强音。纵观我国诗词书法在千百年来的发展过程不难看出,它既继承了以前的传统,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不同时期的作品,都代表着该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特征与风貌。从田头杂诗的原始质朴,到唐诗宋词的华丽秒雅,再到现代诗歌的简白,经历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而书法的演变则呈现出汉书尚质、晋书尚韵、唐书尚法、宋书尚意的特点。
现代人作诗写字当然不可能和古人一样,要把握好现代精神与风貌,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艰巨而伟大。
我是属于新中国成立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更多接受的是白话文教学,说起古诗词,总觉得既美妙而又深不可测,尤其是听语文老师讲解古诗词中的音韵格律时,更增加了对诗词创作的神秘感。正是我的老师没有要求我们死啃平仄格律,给了我拓宽诗词创作的自由度,才使我有了创作诗词的信心。利用现代文学元素的配置,对诗词创作作时代性的理解,把看到的、想到的、过去的、正在进行的、将来的事与物进行归纳、概括、提升,用规定的句子格式把它们进行有机整合编排,并集中在“起、承、转、合、哲、律、咏、境”八字原则之中。合乎逻辑,富有哲理,情感真挚,意境妙逸。用普通话押韵,以瞬间的灵感表现永恒之主题,以朴素的语言体现深奥之哲理,以简洁的文字表达华丽之文采。诗词与书法的完美结合更是中华文化之一绝。两者不但在形式上能够互补,又加大了各自的独立审美价值。这方面古人为我们树立了很好的典范,如杜牧的《张好好诗》,苏东坡的《寒食帖》,米芾的《蜀素贴》,黄庭坚的《松风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