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

行政诉讼考点指南(1)

发布时间: 2009-05-05 08:14:25 作者: liuhuituzi

概述
《行政处罚法》于1996年列入律考范围,5年来的年均分值5分左右,同《国家赔偿法》比肩而立。本法法条的可考性较强,除去第1章"总则"、第7章"法律责任"及第8章"附则"以外,余下章节基本上每条都具可考性,尤其是第2、5章的内容。从历届试题看,考试内容较侧重于:
1. 行政处罚的种类及各种立法文件的设定权限;
2. 行政处罚的决定程序,即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及听证程序;
3. 行政处罚的执行;
4. 行政处罚的实施;
5. 行政处罚的适用。
一、 重点法条
第3条
第4条
第24条
相关法条:本法第5、6、28条。
意思分解:以上几个条文关于行政处罚原则的规定,应予注意者:
1. 处罚法定原则,该原则包括四个基本要求:处罚设定法定,实施处罚的机关法定,实施处罚的依据法定,实施处罚的程序法定。这里强调实施处罚的依据法定和实施处罚的程序法定。违反这两个要求的,行政处罚无效(第3条第2款)。
2. 处罚公正、公开原则。处罚公正原则体现在实体与程序公正两方面。实体上的公正,要求行政处罚无论是设定还是实施都要过罚相当,即处罚要与违法行为的事实,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序相当(第4条第2款)。
处罚公开原则是指行政处罚的设定与实施要向社会公开,它有两项基本要求:一是对违法行为给予处罚的规定要公开;二是对违法行为实施处罚的程序必须公开。未经公开的行政处罚决定,不得作为行政处罚的依据(第4条第3款)。
3. 一事不再罚原则。该原则是指针对行政相对人的一个违法行为,不能给予多次处罚,其内容包括两个方面:第一,针对一个违法行为,不能给予两次或两次以上的同一种类的行政处罚,具体包含两层意思,首先,针对一个违法行为,一个处罚主体或者多个处罚主体不能根据同一个法律规范两年次作出处罚;其次,针对一个违法行为,一个处罚主体或者多个处罚主体不能根据不同的法律规范作出同一种类的处罚,依据第一层意思,比如按照其法规的规定,针对某企业的一个违法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出了罚款后,技术监督部门不能再按此法规作邮罚款处罚。依据第二层意思,比如针对某企业的一个违法行为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按本部门规章作出处罚决定后,技术监督部门则不能根据其他规章作出罚款的决定。第24条的规定正是体现了一事不再罚的原则的第一方面的内容。
第二,违法行为构成犯罪的,人民法院判处拘役或者有期徒刑时,行政机关已实施了行政拘留的应当依法折抵相应的刑期;人民法院判处罚金时,行政机关已实施了罚款的,应折抵相应罚金。行政处罚与刑罚都是国家对违法行为的法律制裁,应采取折抵竞价方法。第28条的规定正是体现了一事不再罚原则的第二方面的内容。
4. 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第5条)
5. 保障权利原则。为保证该原则的实现,法律赋予行政相对人在处罚的过程中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听证权、申请复议权、提出诉讼权以及赔偿请求权(第6条)。
提示:行政处罚五个原则中的前三个,带有较强的理论性,应予重点把握、准确理解。
[不要混淆]
针对一个违法行为,一个处罚主体或多个处罚主体根据不同法律规范作出非属同一种类的处罚,并不算违反一事不再罚原则。

二、 重点法条
第8条
第14条
相关法条:本法第9-13条,《立法法》第8、9条。
意思分解:不同立法文件的行政处罚设定权一直是律考的热点,几乎每年必考。行政处罚的设定权可包括创设权与规定权两个方面,创设权是指没有上位阶的法律规范对处罚加以规定的情况下自行规范处罚的权力,规定权是指上位阶法律规范已对处罚作出规定的前提下,作出进一步具体规范的权力。规定权受到已有法律规范的限制,不能超出已有规范所确定的处罚行为,种类和幅度等。
运用创设权与规定权这两个概念,更易于掌握各种立法文件对行政处罚的设定权。
1. 法律的创设权。可创设一切行政处罚,且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拥有专属创设权(第9条)。
2. 行政法规的创设权;除限制人身自由以外任何行政处罚;规定权:在法律已作出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第10条)。
3. 地方性法规的创设权: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任何行政处罚;规定权:在法律、行政法规已作出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具体规定(第11条)。
4. 规章的创设权:警告、一定数量的罚款。规定权:在法律、法规已作出规定的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种类和幅度的范围内作出上述规定(第12、13条)。
5. 除上引之外的任何规范性文件,对行政处罚既无创设权,亦无规定权。
[不要混淆]
1. 注意第11条第1款限于"吊销企业营业执照",并不是指"暂扣或吊销任何许可证、执照",比如吊销个体工商户的营业执照,即不在该条款之列。
2. 注意第12条第3款的"依照"条款。

三、 重点法条
第16条
第17条
第18条
相关法条:本法第19、20条,《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33条。
意思分解:
1. 注意第16条的综全性执行机关规定及其但书。
2. 重点掌握第18条委托行政处罚:
(1) 禁止委托不符合条件的组织或个人实施行政处罚(第1款)。
(2) 禁止受委托组织的再委托行为(第3款);
(3) 受委托组织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第3款);
(4) 委托行政机关对受委托组织的实施行政处罚行为负责(第2款)。
[不要混淆]
1. 第16条享有决定权的政府仅限于国务院和经国务院授权的省级政府。
2. 第17条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仅限于法律、法规授权、规章授权的不在此列。
3. 第20条行政处罚的地域管辖是"违法行为发生地",不同于"违法行为地",因为后者还包括"违法行为结果地";级别管辖只限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行政机关。

四、 重点法条
第22条
相关法条:本法第28、61条。
意思分解:
1. 因行政处罚不能代替刑事处罚,所以行政机关有移送义务(第22、61条)。
2. 注意第28条之规定:(1)行政拘留可折抵拘役和有期徒刑;(2)罚款可以折抵罚金。

五、 重点法条
第25条
相关法条:本法第26、27条。
意思分解:以上3个条文是关于行政处罚具体适用的规定。
1. 免除行政处罚的有3种情况:
(1) 不满14周岁;
(2) 精神病人;
(3)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
2. 应当依法从轻、减轻行政处罚的有两大类情况:
(1) 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
(2) 第27条所列4种情形。

六、 重点法条
第29条
意思分解:
1. 行政处罚的追诉时效为2年。
2. 掌握行政处罚的追诉时效起算点(第2款)。

七、 重点法条
第31条
第32条
第41条
相关法条:本法第6、30条。
意思分解:
1. 了解作出处罚决定时行政机关的告知的具体事项:
(1) 作出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
(2) 当事人应享有的权利。
行政相对人有两项权利:
(1) 陈述权
(2) 申辩权。
2. 重点掌握第41条:违反第31、32条程序性规定的,行政处罚不能成立,但当事人自动弃权的除外。
3. 注意第32条第2款:不得因申辩而加重处罚。

八、 重点法条
第33条
第47条
第48条
相关法条:本法第46、49条。
意思分解:以上3个条文是律考热点和难点,其难点即在于许多考生没有分清第33条"当场作出处罚决定"与第47、48条"当场收缴罚款"之区别。二者虽然有关联性,但区别是首要的。
1. 依第33条,可以当场作出处罚决定的有两种情形:
(1) 小额罚款(公民50元以下,法人、其他组织1000元以下);
(2) 警告。
2. 依第47、48条,并非依第33条作出的所有当场罚款决定都可以当场收缴罚款。故不要将当场作出罚款决定与当场收缴罚款混为一谈,前者是决定程序,后者是执行程序。记住第47、48条规定的当场收缴罚款有三种情形。
3. 了解第46、49条规定:
(1) 罚款的决定机关与收缴机关分离;
(2) 罚款收据由省级政府财政部门统一制作。

九、 重点法条
第42条
意思分解:听证程序一直是律考热点。有关听证程序的知识点即集中体现在第42条上,应注意:
1. 首先应明白,根据行政处罚的规定,处罚决定程序有两种:即简易程序和一般程序。听证程序是处罚决定中的特殊程序,而非独立程序。
2. 听证程序适用条件。听证程序适用的条件有两个:一是必须符合法定的处罚案件的种类,即责令停产停业、吊销许可证或执照、较大数额罚款等处罚适用听证程序;二是必须有当事人听证的请求,听证是相对人的权利,只有相对人请求听证的,行政机关才能进行听证。
3. 关于听证程序的实施,特别注意:
(1) 当事人不承担行政机关组织听证的费用。
(2) 听证原则上公开举行,有三个例外:1涉及国家秘密;2涉及商业秘密;3涉及个人隐私。
(3) 听证主持人为非本案调查人员。
(4) 听证应制作笔录。
[不要混淆]
对本条第1款之规定,许多考生误将举行听证的行政处罚种类与当事人要求举行听证当作听证程序适用的两种情形,这是不对的,实际上,如前所述,这是听证程序适用的条件,应同时具备方可举行,而非只要有其中的一个情形即可适用听证程序。

十、 重点法条
第45条
相关法条:《行政复议法》第21条;《行政诉讼法》第44条。
意思分解:申请行政复议和提起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执行行政处罚,这是原则,但考生应重点识记以上两个相关法条分别规定的4种例外情形,这些情形是律考多选题命题的素材。

十一、 重点法条
第51和
意思分解:
1. 留意以上3种行政处罚强制执行措施。
注意第(一)项是3%而非3‰。

3COME考试频道为您精心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信息在http://www.reader8.com/exam/

读书人网 >综合辅导

热点推荐